<acronym id="iusvb"></acronym>
    1. <acronym id="iusvb"><s id="iusvb"><menu id="iusvb"></menu></s></acronym>
      姓:  名:
      當前位置: 首頁 > 姓氏名人 > 科學家 > 丁大鈞
      丁大鈞

      丁大鈞(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

      丁大鈞于1923年4月在安徽無為出生,是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他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個人獎(1978年),剛度裂縫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982年)和省部級1-3等科技獎共10次。丁大鈞的代表作品有《現代混凝土結構學》;《土木工程概論》;《鋼筋混凝土結構》等,丁大鈞有近70篇刊在24種國際權威刊物上。

      個人資料

      • 中文名丁大鈞
      • 出生地安徽無為
      • 主要成就自然科學四等獎(1982年)
      • 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

      丁大鈞相關資訊

      丁大鈞詳細介紹

        丁大鈞簡介

        丁大鈞(1923~2010),男,安徽無為人,東南大學教授,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博導,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曾被江蘇省政府聘為1992-1997年省政府參事,1993年退休。9高校名譽教授,江蘇省土建學會顧問,美國國際高層建筑與都市小區理事會原極限狀態設計委員會主席、剛度裂縫控制委員會編輯,印度國際高層結構聯合會名譽理事,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組成員等。發表中文論文310篇,外文210多篇,含14語種近151篇刊在22國48種國際學報上,其中28種為國際核心刊物(共刊入83篇),約30篇摘要刊入美國SCI和EI。丁英文能四會,俄文能順利閱讀有關書籍和文章(90年訪問前蘇聯時,對方所贈俄文資料,擬為英譯,告以能自譯,試譯2篇題目成英語,乃罷),德、法、日(1947年日文字改革前日文書很易閱讀,之后片假名增多,則較難)則借助字典勉強閱讀。對其它外文論文,艇提供英文,由中外同行為翻譯。文學上善詩書畫,為同暉學社理事,有《耕馀詩詞》《耕馀書畫》等。

        丁大鈞的履歷

        丁大鈞畢業于安徽大學。曾是紐約科學院會員?,F仍擔任美高層建筑與都市居住小區理事會第26專業委員會主席等職。兼職于國內外近20個學術組織。1993年在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退休。1981年被國務院首批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體試驗及10批共連續23年長期荷載試驗,時間最長6年,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提出的受彎構件剛度裂縫計算被1974年國家設計規范(TJ10-74)采納;合作研究用鋼筋砼井管代替鑄鐵井管,打井深度達830m,建廠生產幾遍全國,節約特多;改進砌體局部受壓圍箍理論,提出與擴散相結合理論,批判國外橫配筋砌體三向受壓理論,創橫筋拉結為豎向裂縫分開的小磚柱免過早失穩而提高強度新理論并提出新盤旋鋼筋,節約鋼材一半以上;研究結構機理創“有限基本構件法”(FFMM)計算板殼等結構;

        提出多種簡化計算和近似統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國內首次提出考慮壓拉和預應力影響受剪新計算;1967年和1983年在國際上分別首次提出偏心受壓構件側移連續公式和沿保護層裂縫寬度計算;指導研究生完成高層建筑抗震自控體系和其它減震研究,3項經限實用;主持4次國際會議,訪問26國和2個地區,被邀擔任10余國國際會議顧問和學委會委員30次以上;在國外31所大學、4所國家研究院等講課40次,國內30多所大學及多個學會和設計院講課,共計100次近2000小時。出版教材、參考書和專著38本,及一本詩集。在40多種刊物上發表中文論文280多篇;在國際會議論文集中發表英文論文總報告和邀請報告60篇,發表10語種外文論文94篇刊在20國36種國際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種國際權威刊物上。

        丁大鈞的研究領域

        丁教授在結構理論和工程實踐上多有建樹。對混凝土和砌體結構進行過一系列的試驗研究,僅剛度裂縫試件即超過700個,10批長期荷載試驗從1965年12月起連續堅持23年,最長的一批持續6年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混凝土構件(包括5種截面的RC、PC、輕RC,纖維加強混凝土單向和雙向受彎,偏向受拉和受壓)剛度裂縫計算體系,包括預應力混凝土剛度計算,大部分為有關的我國國家規范和規程(TJ10-74)、(GBJ10-89)、(GB50010-2001)、(GBJ69-84)和(JGJ12-82)等所采用。合作開發并進行了大型試驗用鋼筋混凝土深井管代替鑄鐵管(1969),并提出用焊接接頭代替法蘭盤接頭大大加速了施工進度,并使成井率提高接近100%,建議加置浮力板,使可能打很深的井,深度達830m(原鑄鐵管只達270m),而耐久性大大提高,建廠生產幾遍全國,節約金屬和資金特多。提出梁高較大時可將受力鋼筋沿梁高分布以代替構造上配置的“腰筋”,減小梁腹裂縫的開展,鋼筋用量較集中配置時的受力鋼筋加構造“腰筋”有所減少,經合作進行足尺寸試驗(1973-1974),在吊車梁原標準圖配筋中采取了集中與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兩種方案。

        1967年在國內首次提出受剪中考慮壓力和預應力有利影響及拉力不利影響,并考慮剪跨比影響的計算。1967年提出偏心受壓構件極限側移的連續公式,1983年提出沿混凝土保護層的裂縫寬度計算,二者在國際上均屬首次。1985年提出了預應力配筋的合理形式,建議將預應力筋位置適當提高而控制對邊拉應力不超過(1.2~1.3)混凝土抗拉強度,對邊即不致裂縫,這較在對邊配置預應力鋼筋簡化了構造,而對邊不裂縫也保證了使用質量,配筋尚可減少約10%。指出規范GBJ10-89在剪扭計算中將根據試驗得出的1/4圓計算模式簡化為三折線模式求得混凝土受扭承載力降低系數βt而出現超過上下限而不得不取用上下限,建議即按1/4圓不作簡化得出帶根號的公式,并不復雜而上下限自動滿足,等等。根據試驗結果,改進砌體局部受壓的圍箍理論為圍箍與擴散相結合理論。批判國外由于三向受壓提高橫配筋砌體強度,創立橫筋拉結為豎向裂縫分開的小磚柱免過早失穩因而提高砌體強度的新理論。在結構理論和工程實踐上多有建樹。指出現行《砌體結構設計規范》中墻梁計算在梁墻交界處變形不連續問題及其它(今國家新的砌體結構設計規范組擬考慮這一問題,故將已發表文章轉載刊于《建筑砌塊與砌塊建筑》No.1, 2007, pp.4-5)。提出國內外規程和規范中高層建筑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疊板”法理論上的錯誤,提出“組合深梁”法,配筋合理,一般可節約鋼筋20%以上;“反盆式”沉降方案(后改“調平”沉降方案并列有工程實例)從理論上解決箱基漏水問題。

      国内偷自视频区视频综合_亚洲一二三区视频_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美另类电影

        <acronym id="iusvb"></acronym>
      1. <acronym id="iusvb"><s id="iusvb"><menu id="iusvb"></menu></s></acronym>